你聽過“調理牛羊肉”嗎?你知道如何區分“調理牛羊肉”與“純牛羊肉”嗎? 為了更好地選購自己想要的牛羊肉,建議下面這篇文章大家都仔細閱讀一下。
近些年,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轉變,肉類消費結構也發生了變化,豬肉消費占比有所下滑,牛羊肉和禽肉消費占比逐漸提高。隨著肉類加工技術的不斷進步,各種新穎簡便的肉類制品不斷涌現出來,一方面這很好的滿足了消費者多樣化的消費需求;但另一方面,新產品、新技術的出現,也帶來了各種新情況、新問題,這需要我們引起重視。“調理牛羊肉”制品就是迎合當前消費升級、生活節奏加快,而催生出來的一類新產品,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蒙夏牧場涮鍋牛肉卷/羊肉卷500克,原價32元,會員價29.9元。”北京市民崔先生在商超購物時被一款低價牛肉卷的促銷吸引,仔細查看產品標簽才發現,所謂的“牛肉卷”配料表首位竟是豬肉。新京報記者近期走訪調查發現,配料里添加水、食用鹽、食品添加劑甚至豬肉、鴨肉等其他肉源的“調理肉片”“復合肉片”并不少見。
除調理肉片外,近幾年以鴨肉、狐貍肉等肉源冒充牛羊肉片的案例時有發生。有知情人士告訴新京報記者,2020年之前,市面上約有七成牛羊肉片是含有其他肉源的復合肉片,且有部分商家未如實標注產品成分。因此,消費者需要簡單了解“調理牛羊肉”與純正牛羊肉的區別,在購買時,注意查看食品標簽標識,合理選購相應產品。
一、“純牛羊肉”與“調理牛羊肉”的區別
(一)工藝不同,購買需辨識
純牛羊肉,是將牛、羊屠宰后,經分割、切削等初級加工,不做任何添加,直接供市場銷售。在形狀上,按照不同需要,簡單物理分割成不同的形狀,如塊、卷、片。在口感上,保留牛羊肉天然口感。在成分上,百分百純牛肉、純羊肉,屬于初級農產品。
“調理牛羊肉”制品,是以牛肉、羊肉或其可食副產品等為主要原料,經分割、修整等初加工后,添加其他輔料、食品添加劑等,經相關工藝加工制作,未經完全熟制的非即食肉制品。在冷藏或冷凍條件下,進行貯存、運輸和銷售。包括:冷藏調理牛羊肉制品(如咖喱牛肉、黑椒牛柳等菜肴式肉制品)、冷凍調理牛羊肉制品(如冷凍牛肉串、速凍牛排、牛肉丸、調理羊肉卷等)。
(二)配料不同,購買需考量
以羊肉卷為例。純羊肉卷和調理羊肉卷同樣都可稱為羊肉卷。純羊肉卷,是將羊肉經分割、快速凍結后進行切片,羊肉含量可達百分之百。調理羊肉卷,是以羊肉為主要原料,可向其中添加其他輔料、食品添加劑等,經分割、整形、凍結后進行切片,非百分之百純羊肉。
調理牛、羊肉制品中的原料肉含量,當前還沒有相關標準進行規定,這就導致不同生產企業生產的調理羊肉卷中羊肉含量存在較大的差異,市場上就會出現價格相對較低的羊肉卷。因此,消費者在選購時,不要只關注價格,也要注意查看產品的標簽標識。
二、從標簽標識快速辨識“調理牛羊肉”制品
(一)關注產品名稱
消費者可通過標簽標識上的產品名稱初步辨別產品的真實屬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GB 7718)中對食品名稱有明確規定,“應在食品標簽的醒目位置,清晰地標示反映食品真實屬性的專用名稱”。該標準也明確,若標示新創名稱、奇特名稱、音譯名稱、牌號名稱、地區俚語名稱或商標名稱時,應在所示名稱的同一展示版面標示反映食品真實屬性的名稱。因此,消費者可以通過產品標注的名稱,來了解所購食品的真實屬性。如果在產品的標簽標識上,看到標注有“調理”、“風味”等相關字樣,則屬于“調理牛羊肉”制品。
(二)關注配料表
消費者可根據標簽標識上的原料、配料、成分、含量等,進一步判斷產品的真實屬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GB 7718)中規定,“預包裝食品的標簽上應標示配料表”,產品的各種原、輔料應按制造或加工食品時加入量的遞減順序一一排列在產品配料表中。因此,我們可以根據配料表中標注的原、輔料,詳細了解肉制品的組成與成分。“純牛羊肉”的產品配料表中一般只有牛肉或羊肉。如果配料表中還包含其他原料肉、調味料、食品添加劑等輔料,一般屬于“調理牛羊肉”制品。
隨著食品行業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新食品出現在市場上,滿足了消費者不同的消費需求,但同時也會給人們的選購造成困擾。但是日常多了解一些簡單的常識,選購起來會更加輕松。
本文部分轉載自:北京市消費者協會 原文鏈接
新京報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