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肉類消費市場,其中有著巨大的缺口需要依靠進口滿足。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3年1-4月,我國累計進口肉類(包括雜碎)254.4萬噸,同比增長12.7%,進口金額649.8億元,同比增長16.3%。
日前在上海舉辦的2023 SIAL西雅國際食品展是該展會自疫情后首次回歸線下,作為亞洲規模最大的食品展,全球67個國家與地區的4500家展商參與其中。美國肉類出口協會(USMEF)即和多家貿易商、進口商及會員共同參展,在現場展示各類美國谷飼豬肉牛肉產品及預制菜品。
以牛肉為例,美國肉類出口協會亞太地區副總裁楊智惠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等媒體表示,“中國目前進口的大部分牛肉都是草飼牛肉,只有一小部分是谷飼的牛肉。”她補充稱,盡管從中國牛肉進口份額來說,美國牛肉占比不大,但其中的谷飼牛肉大部分由美國供應,“我們并不是和草飼的牛肉來競爭的,目的是給中國的消費者在進口牛肉選擇上提供更多更好的選擇。”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谷飼牛肉生產國和出口國。而何謂美國谷飼牛?楊智惠也談到了美國肉牛的飼養,“有些人會誤解,以為美國谷飼牛從出生就開始吃谷物,其實情況并非如此。”她解釋道,通常而言,美國的牛前期在草地上進行放牧,在最后階段進行谷飼育肥,“從整個生命周期來看,90%是草飼養, 10%是谷物飼養。”
楊智惠表示,“正是這樣一段時間的谷飼,可以讓美國牛肉優異于其它地方的牛肉,有著差異性。”玉米作為主要喂飼原料飼養出的美國谷飼牛肉,擁有優秀的大理石紋,肉質柔嫩多汁, 風味十足。
在上述2023 SIAL西雅國際食品展中,位于E5館國際區-肉及冷凍食品展區的美國肉類出口協會展臺,此次也展出谷飼美國進口牛肉和豬肉產品,肉品部位不僅包括高級別的各種牛排和美國和牛,還包含多種應用的美國谷飼牛肉二級部位肉以及美國谷飼豬肋排、梅花肉等。
值得關注的是,就中國市場而言,豬肉仍然是中國消費者的首選,不過牛肉的消費也隨著收入水平的增加在穩步上升。
楊智惠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表示,從中國進口肉類中不同的品類來看,“中國的進口牛肉數據在這幾年來說都是持續上漲的, 2022中國牛肉進口量同比上漲15%左右, 2021年同比上漲10%左右, 2019年同比上漲59%左右。豬肉的數據則是,2020年那一年中國受到非洲豬瘟影響最大,當年中國豬肉(豬肉+豬副產品)進口數據是近幾年里最高的,進口量達到557萬噸左右。”
而在2022年,中國的豬肉進口量大幅下降超50%。“隨著中國豬肉行業從非洲豬瘟影響恢復過來,產量恢復到了較高的水平,價格保持穩定,這也減少了對進口豬肉的依賴。”楊智惠強調,對于現在的豬肉市場,其理解是回到了正常狀態,而非斷崖式下跌。
“中國經濟在回暖,我也非常希望對于高端谷飼肉的追求和需求量能夠持續穩定地上漲。我們會持續引進更多的谷飼的牛肉和豬肉進入到中國市場,但總體而言豬肉因為影響更多,市場會更復雜一點。”楊智惠表示。
其同時提到一點,來自美國的牛肉和豬肉也正在逐步開拓更廣的市場。“我們現在不光關注北上廣一線城市,對新一線城市也非常重視,已經逐步開展在新一線城市的下沉推廣活動。”
對于近年來在中國發展迅猛的預制菜,楊智惠分析稱,“從消費習慣的趨勢來看,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和家庭規模的縮小,人們在日常烹飪中愿意花費的時間也隨之減少,對于健康便捷預制菜的消費需求也在逐漸增加。”她認為,淀粉的或者小吃零食類的預制類食品,目前發展更成熟,而肉類的預制菜才剛剛開始。“行業里面都在推預制菜這個方向,但最主要的動力實際上是消費者對它便捷性的需求。”
美國肉類出口協會中國區市場總監趙春野則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等媒體補充表示,美國肉類出口協會服務對象系整個產業鏈,針對不同環節有著不同的工作重點和策略。對在中國市場滲透率并不高的美國谷飼牛肉和豬肉而言,該協會現階段的重任仍然是幫助會員和出口企業擴大中國的市場和客戶范圍,以及加深市場投入、配合進口商和經銷商落實到更多的終端。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肉類出口協會此次還作為贊助商參與了美食廚房La Cuisine中國頂級廚師邀請賽,欲借助由SIAL西雅國際食品展會與中國烹飪協會聯合舉辦的大賽平臺, 推廣美國谷飼豬肉在不同菜式中的運用與做法。
“我們認為未來中餐肯定是最廣的,而且中餐的一些餐廳也在不斷走向高端化,用的食材也越來越高品質,所以未來不光和日式、韓式、西式的餐廳聯動,我們更多會和中國本地的餐飲、流行的餐飲菜式做一些合作。”趙春野表示。
更多肉類行業資訊,敬請關注浙頭牛。
本文轉載自:澎湃新聞 原文鏈接